于六说的居然如此不负责任,几位在旁边的大臣都等着看皇上如何恼怒,不过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是皇上并没有生气。
“杨爱卿,你是户部尚书,你说说。”
杨尚书心里很是惊讶,这个小太监对皇上如此不敬,不仅皇上没有生气,甚至求证起来。“根据这些年,特别是由您亲自挑选的水稻在南方广泛的种植后,产量确实有提高。只是臣很担心,按照小公公的说法,天下已经很少有人种田了,这产量如何可以提高。”
皇上点点头,又转过来问于六。“确实是个问题。”
“回皇上话,奴才刚才说了,百姓会自己想办法,只要朝廷肯花钱,对那些为产量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或是地方大为嘉奖,会有人重新回到土地上讨生活。毕竟多了一个可以挣钱养家的方式,谁都喜欢。到时候朝廷将那些确实提高了粮食产量的人招进官府之内,用朝廷的俸禄养起来,并鼓励他们继续想办法,想必金钱和地位的双重诱惑下,会有真正的农业人才被发现。总之,奴才还是那句话,前面的路都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风险肯定会有,但是收益也绝对让陛下满意。”
说了等于没说,顺其自然,主打的就是遇到问题再说。如此不负责的说话,让几位大臣很是恼火。
“皇上,臣以为,小公公说的根本就是一派胡言乱语,拿着大清的国运当做儿戏。”
“奴才认为于六有祸乱朝纲之嫌,让人很难不怀疑他是那些反贼派到宫中的奸细。”
几个人越说越过分,把于六说成了不杀都天理难容的主。
于六终于在他们说话的间隙时找到了机会说话。“皇上,其实您所担心的也不是短时间内会发生的。一来,海禁是从前明就开始了,到了本朝更加的严苛,所以民间能够真正可以进行海运的船只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前期的规模。二来,解除海禁需要一步步的来,势必要找一些地方先试试,到时候即便真的出现了问题也方便解决。整个过程当中,朝廷就可以实际的观察一下农业的变化,提前做出布局。如此,便可以将所有的损失降到最低,经历的过程也会最大限度的缩短。”
“简直一派胡言,普天之下都是陛下的子民,随意挑选一地去做如此荒谬之事,岂不是授人以柄。”
皇上之所以不想开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不想让百姓富裕起来,要知道,迄今为止天下的动乱无一不是那些汉人在其中有主导作用。如果他们有了钱,岂不是可以更轻易的招到兵马,自己的江山将危若悬卵。而说话的人也是很巧妙的将这件事说了出来。
“陛下,奴才在河边时就说过,百姓跟随反贼无非就是为了一口饭吃。如果能够平安的吃饱饭,不用担心脑袋时刻搬家,那些反贼口号喊的再响,也不会有多少人响应。吃得饱,穿的暖,平平安安,开开心心的过日子,才是天下百姓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