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胸拔背;松胯塌腰;挺膝扣足等细节。
看一个人形意拳是否得到了正传,首先就是看他是否去除了“三害”。
如果三体式架子一摆,产生了胸部挺起;
腹部发瘪;怒目横眉;咬牙切齿等行为。
那无疑就是“三害”未除,这样的人别说是真传,就连最基本的拳理都不可能懂,至于功夫就更不用讨论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练习拳击散打的人员,即使那是外家的东西,但真正有功夫的没有一个挺着个胸脯;
瘪着个腹腔;咬着槽牙;瞪着眼睛来练习的。
十二形之虎形与马形
虎形
虎者,山中猛兽之王。
虎之天性,有离穴抖毛之威,扑食之勇。
此勇之威力,起于臀尾之劲(督脉),发动涌泉之穴,起落不见形。
此形取之于拳为虎形拳。
虎坐卧藏洞中,以拳之应用,外猛而内和,形势顺,则虚伏而丹田气足,能起真精补还于脑。
故日
“猛虎穴伏双抱头,长啸一声令胆惊,
翻掀尾剪随风起,跳涧抖擞施威风”。
虎的颈项短,不易回头后顾,善于向前蹿扑,勇往直前,绝无返顾。
它显得非常雄壮和坚实,蹿扑起来,前脚伸展,因项短而似抱头一般,所以拳谱叫“虎抱头”。
虎的腰部轻松灵活,又称老虎美人腰,身躯转换全凭腰部活动,腰部的轻灵提蓄,加强了蹿扑的气势。
模仿这些动作,是锻炼腰的活泼和前肢的壮实,再结合勇往直前的意识来分析。
它的主要环节在于提蓄丹田之气和松腰的蓄势,使“蹿扑”壮实。
所以,采取这些动作形态是锻炼“蹿扑”之劲。
马形
马者,最仁义之灵兽。
它善知人心,有垂缰之义,抖毛之威;有责蹄之功,撞山跳涧之勇。
故以性情言,谓之心源,以拳之言谓之马形拳。
马有奔腾之长力,在奔腾起脚时,身向后躜,屈膝而实蹄。
为模仿起步出脚时,撤胯向后躜蹬,并把后足跟蹬实,来锻炼步法和脚法。
从这些动作的主要环节来看,撤胯向后躜蹬,前虚后实是为了起脚出步,前后对称,使身躯稳定。
拳谱论脚法云:“脚起而躜,脚落而翻。”
这里说的躜,就是撤胯松腰,使全身重心暂向后引顿。
如果重心随着起脚前移,身躯就不能稳定。
所谓翻,就是功由后足跟上提,循小腹向上翻,脚的下落是劲向下沉。
这样上翻下沉是上下对称的,与前后对称是同一目的,使身躯平衡稳定,就能得机得势。
所以,翻躜是相辅相成结合的,没有后下的躜,就没有前上的翻,有了躜一定要翻。
采取这种形态,就是练“躜翻”之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