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考虑。
"龙安心没有直接拒绝,
"等第一批'古歌米'收成后再说。
"
挂断电话,龙安心走回办公室。桌上摆着新设计的
"古歌米
"包装样品——深紫色的米袋上,一只简化的蝴蝶纹样展翅欲飞。他翻到背面,那个大大的二维码旁边是一行小字:
"扫码聆听千年农谚
"。
手机扫描后,屏幕上出现务婆唱《播种歌》的视频。老人沧桑的声音讲述着如何观察枫香落叶,如何用火塘灰拌种,如何根据云彩形状判断降雨...这些被现代人视为迷信的古老歌谣,刚刚获得了中国最高学术机构的认证。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林妍的急切。黔丰可以复制紫米的基因,可以模拟雷公山的土壤,甚至可以高薪挖走技术人员——但他们复制不出务婆与这片土地之间那种近乎神秘的连接,那种被《农业遗产》期刊称为
"活态知识体系
"的传承。
"龙总!
"小李风风火火地闯进来,
"出大事了!快看热搜!
"
龙安心接过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刚冲上热搜第一的话题:#央视要来拍务婆#。点开详情,原来是《舌尖上的中国》官方微博发布预告,新一季将增加
"粮食的记忆
"单元,首期就要拍摄凯寨紫米和务婆的《播种歌》。
"刚接到的电话,摄制组下周就到!
"小李激动得语无伦次,
"我们要不要重新包装?做个特别版?
"
龙安心笑着摇头:
"就按原计划。真正的'特别'不在包装上,而在...
"他指了指窗外务婆的歌声传来的方向。
---
收割前的最后一场仪式比龙安心想象的更隆重。尽管离正式收获还有两周,但务婆坚持要按古规举行
"问稻礼
"——向稻灵致谢并祈求顺利收获。
仪式定在清晨。龙安心天不亮就起床,发现吴父已经等在院子里。老人今天格外精神,那件对襟苗服洗得发白却整洁挺括,手里拿着一个竹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三根香、一小包盐和一壶米酒。
"阿叔,这么早?
"
吴父点点头:
"活路头要比太阳先到田里。
"
两人默默走向试验田。晨雾中的紫米已经熟透,沉甸甸的穗子低垂着,在微风中泛起紫色的波浪。远处,雷公山的轮廓渐渐清晰,像一位守护者注视着这片土地。
吴父在田埂上摆好香炉,点燃三根香,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小小的银刀——龙安心认出那是杨公的作品。老人用银刀在食指上轻轻一划,将血滴入米酒中,然后缓缓洒向田埂。
"血祭地母,粒粒归仓。
"吴父用苗语念道,声音低沉而庄重。
龙安心安静地站在一旁。东方的天空渐渐亮起来,第一缕阳光穿过云层,照在紫米穗上,那些饱满的颗粒顿时像无数颗细小的宝石般闪闪发光。
"来。
"吴父突然递给他一根穗子,
"尝尝。
"
龙安心小心地捻下几粒紫米放入口中。生米的质感坚硬,但嚼碎后立刻释放出一股奇特的甜香,还带着淡淡的坚果味——这是超市买来的精米永远无法比拟的鲜活滋味。
"甜吧?
"吴父难得地露出笑容,
"好米生吃都甜。
"
回村的路上,他们遇到了金教授和他的团队。学者们带着各种仪器,正准备去采集日出前后的数据。
"太完美了!
"金教授激动地握着龙安心的手,
"我们刚对比了务婆《播种歌》里说的'露水重时测产量',发现这个时段的稻株含水量与最终产量确实存在相关性!
"
龙安心笑着点头。他早已不再惊讶于传统智慧的科学性——在凯寨的每一天,他都在见证这种古老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奇妙共鸣。
上午九点,鼓楼前的空地上已经聚集了全寨老少。务婆今天穿上了那件六十年前的嫁衣,虽然尺寸已经不太合身,但那些精美的刺绣依然令人惊叹。中科院的女博士带着录音设备,正在调试一台看起来很专业的声波分析仪。
"开始吧。
"吴家叔公敲响铜锣。
务婆站起身,苍老的声音唱起《丰收歌》的第一段。与《播种歌》不同,这首的旋律更加欢快,歌词描述稻谷如何从地母的怀抱中长成,如何吸收日月精华,如何最终回到人的碗里成为生命的力量...
龙安心注意到,女博士的声波仪屏幕上显示出奇特的波形——每当务婆唱到特定高音时,就会出现一种规律的脉冲信号。
"这是什么?
"他小声问。
"次声波!
"女博士兴奋地低声回答,
"人耳听不见,但植物能感知!《播种歌》里可能有促进生长的特殊频率!
"
仪式进行到一半,几个年轻人突然惊呼起来。他们指着手机屏幕,激动地交头接耳。龙安心凑近一看,原来是
"古歌米
"的第一批客户评价开始涌现——几乎清一色的五星好评,很多人惊讶于紫米的口感和香气,更有不少人被包装上的二维码内容震撼。
"听务婆唱歌煮饭,米饭都更香了!
"一条评论这样写道。
最令人意外的是,不少消费者自发上传了扫描二维码后听到的《播种歌》片段,相关话题#听老祖宗的话种地#已经登上热搜。小李兴奋地宣布,预售订单突破了两万单,合作社的网店服务器一度崩溃。
仪式结束后,金教授拉着龙安心来到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是一组复杂的气象数据。
"看这个!
"学者指着两条几乎重合的曲线,
"蓝色是务婆《播种歌》里提到的物候标志,红色是过去五十年气象站记录。除了2010年那个极端的暖秋,误差从未超过三天!
"
龙安心若有所思:
"所以苗族先民是靠千百年的观察...
"
"不只是观察!
"金教授激动地调出另一张图,
"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编码!《播种歌》里提到的'云走东,一场空;云走西,披蓑衣',我们做了统计分析,准确率高达78%!
"
正说着,吴晓梅匆匆进来:
"中科院的人想请务婆去北京做报告!
"
龙安心和金教授同时摇头:
"她不会去的。
"
"没错。
"吴晓梅笑了,
"但她说可以录视频。还有个条件...
"
"又要盐和铁锅?
"金教授半开玩笑地问。
"不是。
"吴晓梅的表情变得认真,
"她要科学院帮忙找一样东西——1958年被收走的那本《百苗图》。
"
龙安心和金教授面面相觑。《百苗图》是清代绘制的苗族生活图志,现存完整版寥寥无几。1958年,凯寨确实有一本祖传的《百苗图》,但在
"破四旧
"运动中不知所踪。
"她说那本书的最后一页,
"吴晓梅继续道,
"记载着紫米的秘密。
"
---
当天晚上,合作社召开紧急会议。央视的拍摄在即,
"古歌米
"的订单暴增,而黔丰农业的威胁依然存在...龙安心提议趁热打铁,将务婆的气候智慧转化为实用产品。
"农事历APP?
"小李挠着头,
"市面上已经有了啊。
"
"不是普通的日历。
"龙安心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
"结合务婆的古歌和实时气象数据,为不同地区提供种植建议。最重要的是——
"
他敲了敲键盘,投影仪上显示出一个NFT平台的页面:
"把每年的农事历做成限量版NFT,销售收入用于购买农业灾害保险。
"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老人们一脸茫然,年轻人则兴奋地交头接耳。吴晓梅轻声用苗语向吴家叔公解释什么是NFT,但
"数字收藏品
"这个概念显然超出了老人的理解范围。
"看不见的契约?
"吴家叔公皱起眉头,
"那怎么保证灵验?
"
"可以用区块链...
"小李刚开口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赶紧改口,
"就是...一种新的'议榔石',全天下的人都能作证。
"
这个比喻似乎起了作用。几位寨老低声讨论着,不时点头。龙安心趁机展示了一个原型设计:每个NFT都是一段务婆唱《播种歌》的独特视频,附带当年气候预测和种植建议。
"购买者不仅是支持传统知识保护,还能获得实际使用价值。
"龙安心解释道,
"比如今年厄尔尼诺现象明显,系统会提前预警...
"
"就像务婆看云识天气!
"小李恍然大悟,
"只不过用了卫星数据!
"
方案最终获得通过。当会议结束,众人散去时,龙安心独自留在办公室完善细节。窗外,务婆的歌声隐约传来——老人正在为明天的录制练习。那苍老而有力的旋律穿越夜色,与虫鸣、风声混在一起,仿佛土地本身的呼吸。
龙安心突然想起林妍的电话。三千万的投资确实诱人,但有些东西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就像务婆坚持要的三袋盐和一口铁锅,就像吴父滴在田埂上的血,就像《播种歌》里那些被科学验证的智慧...
手机震动起来,是金教授发来的消息:
"找到线索了!国图可能藏有凯寨那版《百苗图》!已联系馆长调阅...
"
龙安心走到窗前。月光下的梯田泛着微光,紫米穗子沉甸甸地低垂着,仿佛在向大地鞠躬——就像那些真正懂得耕作的人,永远保持着对自然的最基本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