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完队伍,大军就开始出发了。
朱瞻培深吸一口气,这次他决心改变倭寇的命运!
朱棣看了看朱瞻培,笑着说:“行了,出发吧!早点回来,我还要听你的捷报呢!”
说完他突然一愣,看到外面一大群人,哭笑不得:“哎呀,我忘了,那天好多百姓都在等我们的镇北将军,结果没见到,现在都跑来看啦!”
朱棣满脸骄傲地说这话,那是他的孙子!
大臣们也明白了他的意思,一个个夸赞:“陛下真有福气,有这样的孙子!”
“五皇子的能力,真是世上少见!”
“我们这些人都羡慕!”
朱棣听了更开心,挥挥手让朱瞻培可以出发了。
朱瞻培一挥手,所有将士立刻站得整整齐齐,像风中的稻草一样整齐。
大军正式出发,朱瞻培走在前面,郑和骑马紧跟其后。
他们顺着街道往城外走,老百姓都在旁边看着。
很多人挤在路上想看一眼朱瞻培,还有一些父母带着孩子,指着他说:“你要学他!”
朱瞻培很平静,自从草原上的经历后,他觉得自己的心态变了,很多事不再让他激动。
要是普通人站在这里,就算不笑得合不拢嘴,也会嘴角带笑吧。
但朱瞻培一脸严肃,好像周围的事物都和他没关系。
郑和偷偷瞄了他一眼,点点头,又看向前面。
回城时路上铺满了沙子,朱瞻培没赶上;可出发时,满城的花,他看到了。
还有很多送别的亲人,有些人红着眼眶不敢哭,觉得不吉利。
朱瞻培听说过一件事,一个母亲送儿子打仗,没忍住哭了,结果儿子没回来,她第二天就自杀了,说是自己害死了儿子。
这事让朱瞻培只能叹息。
在这个热闹的场景中,有多少人的不舍,又有多少家人的担心!
郑和笑着问:“将军为什么叹气?”
朱瞻培摇摇头说:“希望能有一天,大明的战士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这话说出来,就是希望大明没有战争!
郑和惊讶地看着朱瞻培,点点头,安静地跟在他后面。
大军缓缓出城后,长安城也安静下来了。
朱瞻基这时候正站在院子中央,冷冷地瞧着面前的一帮子人。
"叫你们去找个人的身份,找了三天了,什么都没找到?”
“你们这些废物,到底都在干什么呢?”
平常的朱瞻基还算好说话,但这会一看下属办事不力,哪还能给他好脸色?
一群人全都耷拉着脑袋,大气也不敢喘一口,就那么死死盯着脚下的地。
忽然,有人从外头慌慌张张跑进来。
"大皇孙!有消息了!”
“这些人八成是孤儿!”
一听“孤儿”
俩字,朱瞻基的脸色立马变了!
谁敢训练孤儿来刺杀皇帝?是不是有人正在京城搞什么大动作?
深吸一口气后,朱瞻基说道:“就算是孤儿,也该留点蛛丝马迹。
好好查查,看看他们在哪儿训练,在哪儿住。
只要找到那个地方,咱们就能挖出些线索!”
众人纷纷点头同意。
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得到新消息。
朱瞻基带着人摸黑赶过去。
在一堆箱子边,几个提着火把的人正站着等他。
朱瞻基一到,他们连忙迎上前。
"大皇孙,这帮人的来历不一般!”
朱瞻基微微点了点头,挥挥手让随行的人都退下,自己走到那个人身旁。
这人还在小声汇报:“我们发现这家伙傍晚时分举动可疑,往外跑,有人喊一声,他就溜得飞快。
觉得不对劲,就派人追,本想活捉,但他嘴里藏了个东西,结果当场死了。”
朱瞻基点点头,掰开那人的嘴,果然有个东西。
开始翻找他的随身物品,并问道:“你说他们来历不一般,怎么回事?”
那人急忙拉开那人的衣领,竟发现怀中有个牌位!
朱瞻基吸了口气,掏出了牌位。
上面刻着的名字,他自然不认识,不过底下的人一直在查这件事,所以掌握了不少线索。
"大皇孙,这是靖难时期的一个小军官!”